中国足球学过什么风格?
国足的打法其实一直是很固定的,就是4-3-3和5前锋。 只是球员水平低,导致这个打法始终无法踢出来。 看看04年亚洲杯,号称当时亚洲第一阵型(其实也就比日本强一点),结果打出了5-3-2的攻转守以及4-1-4-1守转攻。
再看看07年世界杯预选赛,李玮锋、范志、冯潇霆一代的国足用5后卫打出了一个很漂亮的4-3-3阵地进攻。虽然这一支国足整体个人能力偏弱,但是战术素养之高足以让如今的任何一支中超球队汗颜。 这两次大赛可以看出当时国足的学习能力之强,无论实力怎么差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打法并且付诸于实践并发挥出一定的效用。
只可惜这种高姿态的打法需要强大的中场作为支撑,如果没有一个扎实的中场做轴,任何一个变化都有可能成为南美那种二过一的把戏。 所以为什么当时杜伊任期内总打4-3-3,是因为他手里真正有实力的中场就赵旭日在内了,两个边路胡靖航+王赟也能提供一定宽度,再加上孙祥加周挺后防线的稳定性,才成就了当时国家队一段稳定的时光。
但到了高洪波时代,没有了杜伊的那帮老部下,高洪波不得不使用张稀哲+郑智的“奇葩”组合作为中场的依托,两侧有李学鹏+荣昊作为边锋,加上郜林在前顶,于海在后卫线身前掩护,才有了之前两届世预赛的高光时刻。但这个打法牺牲了防守能力,提升了进攻质量,对于球员个体的能力要求更高。当国内球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时,就只能继续打磨技术,等待时机。
所以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没有终点。
中国足球从诞生那天起,其“杂种血统”就注定了在学习过程中海纳百川、来者不拒。从最初聘请的第一位外籍教练日本人山田正雄开始,到1950年代、1960年代前苏联、匈牙利、德国、罗马尼亚、朝鲜等国教练纷至沓来,以及中国“三代五虎”、“健力宝”那批留洋巴西并夺得土杯的球员,以及后来留洋欧洲、南美的球员回归,“内外结合”,形成一个多元融合的体系。
然而,这毕竟还是一个混沌迷茫的时期,无论是足协层、教练层,还是职业球员层,都还没有形成足够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认识,虽然在国青、国少、U系列能进世界杯、夺冠军,但仍没有突破性的重大成绩,而且人才储备并未有效增加,人才辈出的井喷现象还缺乏水土,还只停留在设想未来、规划未来的阶段。
中国足球真正开始“学习”,是从2002年世界杯开始,当时从教练层、球员层、媒体层再到球迷层,纷纷认识到韩国足球的凶悍、日本足球的技术以及欧洲足球的作风,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和风格。2004年中韩国战1-5惨败,国脚在赛后反省:我们的速度、体能都不输给对方,个人技术还略高于对手,但输就输在作风不够顽强、不坚定、不集中、不自信、不自信、不主动、缺乏纪律性、抗压能力差等方面。
此后,无论是杜伊、福拉多还是米卢、图拔和希丁克,以及里皮、斯科拉里、卡洛斯等,都有过这样的评价。
因此,中国足坛从国字头、俱乐部再到各个省市基层队,乃至校园足球、社会足球,纷纷掀起了学习国外先进足球技术、战术和风格的热潮。从技术层面来说,总体上讲,形成了以下六种风格的体系:(1)巴西风格;(2)荷兰风格;(3)德国风格。
(4)意大利风格;(5)西班牙风格;(6)法国风格。
具体言之,(1)巴西风格,主要是由巴西前巨星罗马里奥、高迭斯·布伦特,还有巴西门将教练法尔考来中国任教,在广州太阳神和中国女足中发扬光大。
(2)荷兰风格,主要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由荷兰功勋教练希丁克担任国奥队主帅时传授下来,其打法秉承了荷兰足坛一向的风格——全攻全守。
(3)德国风格,从1957年、1966、1975、1985、1998年开始,到2012年中国国家队长期聘请德国教练和训练师来华指导,德国足球的意志和作风,让众多国脚受益匪浅。
(4)意大利风格,中国国足、俱乐部和省市队先后聘用了前意大利球星菲利帕乌蒂、科托、维亚利、卡罗琳娜·马尼尼、吉拉伊迪诺等,他们的到来,中国足坛的训练水平和整体战术素养有了很大提高。
(5)西班牙风格,从2002年起,西班牙球星科托、布特拉格诺、卡西拉加和恩里克等先后到中国执教,尤其以“金童”里克尔梅和伊涅斯塔的贡献最大,他们把西班牙足球特有的“tiki-taka”打法传播到中国足坛,使中国球员在技术和战术上得到了很好的磨砺和升华。
(6)法国风格,2003年法国球星德努加尔、图拉姆到中国执教,以及后来布兰克、西比莱等法国球星与教练员的引入,法国足球的浪漫、激情和创新精神,也在中国足坛得以体现。